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企業新聞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2022-04-06 13:50:40
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四日)
2022年,全省“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認真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錨定“兩個確?!蹦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統籌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一、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
(一)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穩定糧食產能基礎,打造黃淮海平原糧食安全產業帶河南核心片區。加強糧食耕、種、管、收全過程生產管理,積極應對小麥晚播等不利影響。擴大大豆、玉米間作套種,抓好豫南冬閑田油菜擴種,穩步發展谷子、紅薯、小雜豆等種植。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深化糧食儲備體制改革,加強智能糧庫運營管理。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強化糧食安全教育。
(二)保障“菜籃子”產品穩產供給。穩固生豬產能,保持能繁母豬生產結構和規模豬場數量穩定,加強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建設,推進就地屠宰加工。實施肉牛奶牛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新建擴建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全省牛飼養量達到660萬頭,奶類產量達到220萬噸。抓好肉禽、蛋生產,穩定水產養殖。積極發展蔬菜生產,全省種植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左右,增強蔬菜均衡供應能力。
(三)確保農民種糧豐產增收。落實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實現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種糧、種好糧。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托管服務,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提高種糧綜合效益。
(四)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穩定在國家下達目標任務之上。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省級和地方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建立補充耕地立項、實施、驗收、管護全程監管機制,確保補充的新增耕地數量到位、質量達標。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對于一般耕地轉為林地、園地及設施農業建設用地的,必須在縣域范圍內落實進出平衡,確保一般耕地不減少。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鞏固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和“大棚房”專項整治成果。穩妥有序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試點。落實工商資本流轉土地審查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
(五)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分類分區域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提質,新建高標準農田756萬畝,打造5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在沿黃地區推廣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打造一批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0萬畝。加快推進小浪底南岸、北岸灌區工程和引黃灌區改造工程,擴大引黃灌溉面積,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根據國家部署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六)大力推進種業振興。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平臺建設、種業創新攻關、種業企業扶優、良種繁育能力提升和種業市場凈化六大行動,設立現代種業基金,培育種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組建種業集團。加強農業、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加快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庫。重構重塑“三農”領域實驗室體系,加快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黃河流域林業育種創新中心建設,支持神農種業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以新鄉平原示范區為中心,規劃建設“中原農谷”。以主要糧油作物、畜禽、水產、果蔬、食用菌、棉花等為重點,開展農業良種和種源關鍵核心技術集中攻關,審定登記綠色優質高產新品種300個以上。建設全國一流的小麥、花生育種制種基地和林木良種繁育基地。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
(七)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航空植保重點實驗室等建設。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優化補貼兌付方式。完善農機性能評價機制,推進補貼機具有進有出、優機優補,重點支持糧食烘干、履帶式作業、特色經濟作物、高效植保、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機。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以上。提高農機減損水平。
二、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八)完善監測幫扶機制。精準確定監測對象,簡化工作流程,縮短認定時間,確保應納盡納。對每戶監測對象明確1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作為幫扶責任人,開展精準幫扶。嚴格把握監測對象退出標準,規范退出程序,及時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繼續開展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工作。
(九)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支持帶動脫貧人口就業較多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高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促進產業提檔升級。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支持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產業。以“一戶一人”為底線穩定轉移就業,加大對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的技能培訓力度。延續支持幫扶車間發展優惠政策。發揮以工代賑作用,具備條件的可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規范崗位管理。調整優化生態護林員政策。
(十)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安置區的支持力度。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加大財政資金、信貸資金投入和保險保障力度,選派科技特派團,有計劃開展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建立健全發展監測評價機制。加快推動安置區屬地管理,將其納入當地社區管理體系。完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大產業培育力度,開展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落實搬遷群眾戶籍管理、合法權益保障、社會融入等措施,加強安置社區治理。
(十一)推動脫貧地區幫扶政策落地見效。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做好定點幫扶工作。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精準扶貧企業貸款工作,推動金融機構對有資金需求的脫貧人口、監測人口應貸盡貸。加強消費幫扶規范化管理,積極創建國家級消費幫扶示范城市和產地示范區,發揮“832”等網絡銷售平臺作用,拓寬脫貧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
三、大力發展鄉村產業
(十二)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推進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十大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升品質,做大做強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600萬畝以上,油料種植面積2400萬畝、其中優質花生種植面積1900萬畝以上,茶園種植面積170萬畝左右,優質林果種植面積1500萬畝以上,食用菌產量180萬噸左右,水產品總產量93萬噸左右。發揮氣候資源優勢,打造一批“中國天然氧吧”和氣候好產品。
(十三)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設施,全省設施瓜菜發展到400萬畝。集中建設制苗育苗工廠化設施。鼓勵發展工廠化集約養殖、立體生態養殖等新型養殖設施。推動水肥一體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等設施裝備技術研發應用。在嚴格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探索利用可開發的空閑地、廢棄地及其他農用地發展設施農業。
(十四)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堅持“一群多鏈、聚鏈成群”,重點培育面、肉、油、乳、果蔬五大重點食品產業集群,打造小麥、玉米、花生、豬、牛、羊、禽、果蔬菌茶、中藥材、漁業十大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將一百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成為全產業鏈“鏈主”企業,推行“群鏈長制”“盟會長制”。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進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22%以上。加快豫酒振興,提升豫酒品質,拓展本土市場,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豫酒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以嵩縣、溫縣、禹州、盧氏、淅川、虞城等縣(市)為重點,建設一批豫產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示范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550萬畝,做強中醫藥業。
(十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打造“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培育一批產值超過百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農業產業強鎮,推進標準原料基地、集約加工轉化、緊密利益聯結一體發展。積極創建一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加快建設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有序發展民宿經濟。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健康發展。加快落實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
(十六)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實施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行動,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配送體系。實施“快遞進村”工程,發展“多站合一”的鄉鎮客貨郵綜合服務站、“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推進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合作聯營、成網配套。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積極發展農村批發零售、衛生保健、信息中介等生活性服務業,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在鄉村開設服務網點。
(十七)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農膜科學使用回收,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支持沿黃地區、南水北調源頭和干渠沿線打造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完成9000畝濕地修復,持續推進廢棄礦山治理,動態清零黃河“四亂”問題。深化金堤河、蟒河、二道河等黃河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茖W推進國土綠化,打造1000個森林鄉村。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四、加快災后恢復重建
(十八)全面實施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尊重規律、科學重建、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12個專項規劃及實施方案的落實。按照“兩年基本見效、三年鞏固提升”的要求,各類災后重建項目今年基本實現大頭落地,完成總投資2000億元以上。通過規劃實施,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災區生產生活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恢復并超過災前水平。
(十九)加快水毀居民住房重建。加大111個集中安置點建設力度,強化資金、建材、施工隊伍等保障,確保6月底前完成多層住房主體施工、年底前實現搬遷入住。及時下達居民因災受損住房補助資金,全面完成損壞房屋修繕加固。同步規劃、建設村民住房災后恢復重建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改善居住環境。
(二十)全面修復水毀工程。汛前基本完成11類4312項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確保安全度汛。維修重建受災地區農村供水及南水北調中線配套工程,保障供水安全。加快公路、運輸場站等交通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配套建設排水和安全防護設施。加快水毀學校、醫院建設,全面恢復正常就學、正常就醫秩序。統籌抓好損毀養老、文化體育、文物、廣播電視、社會福利、殘疾人康復托養等設施修復重建,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正常運轉。開展災后重建造林工作。
(二十一)分類修復水毀高標準農田。將164萬畝Ι類水毀高標準農田重建項目納入提質改造計劃,加快前期工作,實現實質性開工。加快232萬畝Ⅱ類水毀高標準農田恢復建設,6月底前完成任務。對于176萬畝Ⅲ類水毀高標準農田項目,及時組織開展評估和驗收。將187萬畝水毀非高標準農田全部納入今年新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年底前基本完成主體工程。
五、強化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二十二)全面開展防汛查弱項補短板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刻吸取鄭州“7·20”特大洪澇災害的沉痛教訓,認真落實國務院災害調查組整改意見,針對防汛救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聚焦風險意識、工程措施、預報預警、指揮調度、搶險救援、信息報送等方面,查弱項、補短板,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二十三)實施一批重大水利項目。完成引江濟淮、宿鴨湖水庫清淤擴容等工程。加快賈魯河、雙洎河、金水河、袁灣水庫、鄭開同城東部供水、蓄滯洪區、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分類推進162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成420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驗收,集中整治南水北調272處防汛風險點。開工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鄭州西水東引工程。積極爭取昭平臺水庫擴容、黃河貫孟堤擴建、引黃涵閘改建、觀音寺調蓄工程、漢山水庫等項目早日立項、早日開工。開展衛河共產主義渠綜合治理、桃花峪水庫、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等項目前期論證研究。
(二十四)加強搶險救援能力建設。制定超標準洪水應對方案,堅持一流域一案、一市一案、一縣(市、區)一案、一鄉鎮(街道)一案、一村(社區)一案,3月底前全面完成,加強培訓演練。建立緊急避險專項預案,科學明確避險對象、避險組織、避險時機、避險場所、避險路線,健全避險指令系統、指揮體系,完善避險人員生活保障、組織服務等工作。提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實現預報預警精細精準。完善水利工程調度方案,統籌好上下游、干支流協同防汛。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明確防御責任,加強山洪溝清障、治理,落實避險措施。加強應急力量建設,建立全領域、全要素專家隊伍,構建全鏈條、全周期應急管理機制,推動應急隊伍專業化建設。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做好防汛應急物資保障,確保在極端天氣情況下通信暢通、電力暢通、運輸暢通。
(二十五)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加大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推廣應用,推動各項技術落實到田。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加強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和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測報和防治。探索推進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凈化。加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保障農業災后恢復生產需要。健全農業安全生產制度體系,強化農機、農藥、沼氣等安全使用。
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二十六)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支持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延伸,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完善縣城產業服務功能,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引導具備條件的中心鎮發展專業化中小微企業集聚區,推動重點村發展鄉村作坊、家庭工場。
(二十七)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全年完成農業農村從業人員和轉移就業勞動力培訓持證任務50萬人次。制定農業農村領域技能培訓和評價標準,加強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突出抓好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培育,逐步實現農村勞動者應培盡培、應評盡評、應取證盡取證。持續大規模開展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等人員持證培訓,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支持高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打造知名勞務品牌、“豫農技工”品牌。
(二十八)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推進縣城提質擴容,培育發展一批中心鎮,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落實農民工穩崗就業政策,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鼓勵發展共享用工、多渠道靈活就業,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培育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服務業。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已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合理引導靈活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二十九)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全省有集體經營收益的村達80%以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進行資源資產聯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進行股份合作,多種形式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用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壯大集體資產,提升發展能力。
七、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三十)科學編制村莊規劃。把握鄉村建設的時度效,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立足村莊現有基礎開展鄉村建設,不盲目拆舊村、建新村,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避免無效投入造成浪費。結合縣、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合理規劃村莊布局和發展時序,加快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年底完成村莊規劃編制2萬個。嚴格規范村莊撤并。加強農村住房建設和管理,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清理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加強鄉村傳統村落和特色風貌保護,實施“拯救老屋行動”。
(三十一)開展重點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新建改造農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集中開展農村公路危橋改造。推進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運營,新增1000個公交化運營行政村,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公交線路向城區周邊重點鎮村延伸。分區域推進規?;r村供水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供水“四化”工作,在完成50個縣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再啟動10個縣的供水項目建設。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動電網改造升級。實施“氣化鄉村”工程,提升縣域內城鄉管網互聯互通水平。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全面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推動村莊小型建設項目簡易審批,規范項目管理,提高資金績效??偨Y推廣村民自治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的有效做法。明晰鄉村建設項目產權,以縣域為單位組織編制村莊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責任清單。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
(三十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實施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和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標準化建設和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快縣級“三所醫院”達標建設全覆蓋,實現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全面達標,6月底前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行政、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藥械、信息等實質性統一管理改革到位,實施醫保按總額付費,建立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農村基層定點醫療機構醫保信息化建設,加強醫療保障基金監管。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服務規范,完善提升縣域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提升縣級敬老院失能照護能力和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水平,鼓勵在有條件的村莊開展日間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務。加強鄉鎮便民服務和社會工作服務,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的關愛服務。
(三十三)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實施“治理六亂、開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動,用半年時間徹底扭轉農村臟亂差局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農村改廁,提升改廁質量和后期管護服務,鞏固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全年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100萬戶。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建管并重,污水處理率達到36%。強化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保護,推進保護區內774個沿線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開展“十縣百鎮千村”示范建設,打造10個美麗鄉村示范縣、100個美麗小鎮、1000個“四美鄉村”。
(三十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統籌城鄉信息通信網絡一體化發展,新建農村第五代移動通信基站1萬個,基本滿足農業農村數字化應用場景需求。發展智慧農業,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測繪地理信息與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應用,推進高標準農田、生豬養殖等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智慧田園、智慧果(菜、茶)園、智慧牧場和智慧漁場。實施數字政務工程,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提升社會管理、民生保障、應急管理等水平,新創建省級數字鄉村示范縣10個。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舉辦2022數字鄉村大會。
八、改進加強鄉村治理
(三十五)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踐行鄉鎮工作“三結合”要求,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黨委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機制,加強鄉鎮集中換屆后班子建設,開展“五好鄉鎮黨委”創建。實施村黨組織建設堡壘工程,開展星級支部創建活動,推進村級黨建標準具體化實體化,把“三零”平安創建、疫情防控、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集體經濟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非法集資和電信詐騙防范、非法宗教活動治理、移風易俗、應急能力建設等工作納入硬指標開展評定。實施“頭雁工程”,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對長期軟弱渙散、缺乏合格人選的村級班子,探索建立從機關事業單位“成建制派、按屆期任、選優秀用”工作機制。堅持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推動提高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動員能力。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增強鄉鎮應急管理能力。全面開展農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命名一批鄉村振興培訓基地。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數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行網絡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管理。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深入開展市縣巡察,強化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有效銜接。推進村委會規范化建設。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推廣村級組織依法自治事項、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等清單制,規范村級組織機構牌子和證明事項,推行村級基礎信息統計“一張表”制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
(三十六)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賡續紅色基因。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傳教育,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創新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深入推進“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唱村歌、辦“村晚”、跳廣場舞、舉辦趣味運動會等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辦好農民豐收節。開展農耕文化宣傳教育。推廣積分制等治理方式,發揮農村“一約四會”作用。推進婚俗改革,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推進農村殯葬改革。
(三十七)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扎實開展“三零”平安創建,最大限度把風險隱患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持續打擊“村霸”,防范黑惡勢力、家族宗族勢力等對農村基層政權的侵蝕和影響。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和侵害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等違法犯罪行為。創建一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楓橋式人民法庭”“楓橋式司法所”,深化“一村(格)一警”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加強農村宗教工作。統籌推進應急管理與鄉村治理資源整合,加快推進農村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建設,指導做好人員緊急轉移避險工作。開展農村交通、消防、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和專項治理,依法嚴厲打擊農村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建設。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責任。健全農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體系,嚴格落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措施。
九、加強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
(三十八)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斜,壓實各級政府投入責任。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開展考核監督。支持市縣安排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用于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公益性項目。提高鄉村振興領域項目儲備質量。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和監督。
(三十九)加強金融支農服務創新。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資金主要用于鄉村振興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創新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化解風險。落實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統計制度,開展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農戶信用貸款。發揮農業保險風險保障作用,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發揮農業信貸擔保作用,總結推廣新型“政銀擔”試點縣經驗,健全完善“政銀擔保投”聯動支農機制,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發揮現代農業基金、農業綜合開發股權投資基金等涉農基金作用,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加強農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
(四十)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發揮“中原英才計劃”等引領作用,著力培養引進國家級農業科學家,遴選發展潛力大、創新意識強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培育農業科技后備人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三支一扶”和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推動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工作。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支持辦好涉農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
(四十一)持續深化農村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濟源試點。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穩慎推進鞏義、孟津、寶豐、長垣、新縣等5個縣(市、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面推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推動“一縣一省級開發區”改革,支持縣依托開發區培育主導產業。扎實推進“五水綜改”。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持續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推動供銷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支持許昌市高質量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區。
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
(四十二)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切實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來抓,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強化黨委和政府各部門推動鄉村振興責任。健全鄉村“五大振興”專班工作推進機制。完善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對考核排名靠前的市縣給予適當激勵,對考核排名靠后、履職不力的進行約談。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借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開展現場觀摩、交流學習等活動,營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良好氛圍。開展《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實施評估。
(四十三)抓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積極開展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采取先創建后認定方式,分級分批創建一批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按規定建立鄉村振興表彰激勵制度。
(四十四)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推進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議事協調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重點任務分工落實機制,一體承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議事協調職責。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責,充實工作力量,完善運行機制。
(四十五)強化“三農”領域能力作風建設。扎實開展“三農”領域“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加強集中換屆后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特別是分管“三農”工作的領導干部培訓,提高“三農”工作本領,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科學把握農村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優良作風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改革創新考核方式方法,切實為基層減負賦能。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定維護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杜絕一刀切、簡單化。